2017年动力电池市场分析,产能过?;蛎媪俅笙磁?/h1>
“在国家政策大力刺激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15~2016年出现爆发式增长,而动力电池供应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拖了推广的后腿。我了解到,有的商用车品牌今年下半年开始都不敢接(新能源车的)订单了,因为电池供应不足。”日前,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材料高峰论坛”上,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方建华如是说。
极具潜力的市场让动力电池行业的上下游为之疯狂。二级市场概念股被资本热炒,各路资本竞相涌入、企业纷纷加速投产,看上去一片繁荣的景象视乎迎来了行业发展的春天的背后,动力电池真的是产能不足吗?而在动力电池更是成为了锂电池产业增长的主导力量?;蛐泶酉旅娴陌咐胧莘治鲋形颐强梢钥幽壳岸Φ绯胤⒄挂约捌笠档恼媸迪肿?。
2015,动力电池缺货的一年
2015年1~12月的新能源汽车累积总产量33.1092万辆,同比2014年,增幅达到4倍之多。(图-1)然而,火热的行情背后,却是整车企业喜忧参半,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心态。在大好形势下,众多车企都想乘势而上,增加销量,扩大市场份额,可实际上却陷入最前端的动力电池产能不足,后继乏力的困境,限制了整车企业的产能规模。
2016动力电池市场转折年
2016年9月8日一则新闻让整个汽车行业发生了巨震。财政部公布了5家骗补车企名单,它们分别为苏州吉姆西、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奇瑞万达贵州客车和河南少林客车。涉及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超10亿元。接下来,国家相关部门为大家展示这场骗局的水到底有多深。93家新能源车企中就有72家骗钱,骗补车辆总计达到76,374辆,涉及金额共92.707亿元,平均一辆车骗12万!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新能源汽车还在快速增长以及拥有核心技术企业不多的大背景下,如果说在受“骗补”影响后,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在2017年已进入”寒冬“的言论还是为时过早。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应该是:动力电池的总体产能可能存在过剩之忧,但动力电池核心企业却因“结构性供不应求”而烦恼。动力电池行业会进入加速洗牌阶段,随着动力电池市场竞争加剧和准入标准提高,许多规模较小、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质量体系,以及没有足够的研发力量、不能坚持自主研发的企业,将被淘汰或被收购。而这也正是本文开头为何有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方建华那番豪言壮语。
所谓“结构性供不应求”源于以下三点。
其一,受制于动力电池的生产资质。4月29日工信部发布“关于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申报工作的补充通知”,原来的非强制目录变为强制目录。即,已进入新能源车型推荐目录的车型,必须同时配套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动力电池,才能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补贴。因此,整车企业只能选择暂时放弃采购未入围的汽车动力电池。目前,工信部已公布了四批《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目录,不超过60家单体电池供应商入围,三星、LG等全球电池巨头未进入目录,因此造成短期内的动力电池有效供应骤降。据悉,三星、LG等外资电池巨头是全球最大的车用动力电池供应商,在中国动力电池的市场占有率约60%至70%。此前有报道称,三星、LG在中国的三元电池产能达3Gwh,而去年,国内三元动力电池总出货量才4.2Gwh。
其二,尽管国内市场生产动力电池的企业约有170家,但真正满足下游企业技术要求,能进入主流车企供应链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却不足十家,如国轩高科、沃特玛、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面对众多新能源车企投来的橄榄枝,上述龙头企业的产能还是相对不足。
其三,据调查,随着新能源汽车乘用车、物流车市场的高增长,动力电池市场的增长神话还会继续。
此文关键词:
动力电池 动力电池市场分析
极具潜力的市场让动力电池行业的上下游为之疯狂。二级市场概念股被资本热炒,各路资本竞相涌入、企业纷纷加速投产,看上去一片繁荣的景象视乎迎来了行业发展的春天的背后,动力电池真的是产能不足吗?而在动力电池更是成为了锂电池产业增长的主导力量?;蛐泶酉旅娴陌咐胧莘治鲋形颐强梢钥幽壳岸Φ绯胤⒄挂约捌笠档恼媸迪肿?。
2015,动力电池缺货的一年
2015年1~12月的新能源汽车累积总产量33.1092万辆,同比2014年,增幅达到4倍之多。(图-1)然而,火热的行情背后,却是整车企业喜忧参半,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心态。在大好形势下,众多车企都想乘势而上,增加销量,扩大市场份额,可实际上却陷入最前端的动力电池产能不足,后继乏力的困境,限制了整车企业的产能规模。
2016年9月8日一则新闻让整个汽车行业发生了巨震。财政部公布了5家骗补车企名单,它们分别为苏州吉姆西、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奇瑞万达贵州客车和河南少林客车。涉及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超10亿元。接下来,国家相关部门为大家展示这场骗局的水到底有多深。93家新能源车企中就有72家骗钱,骗补车辆总计达到76,374辆,涉及金额共92.707亿元,平均一辆车骗12万!
所谓“结构性供不应求”源于以下三点。
其一,受制于动力电池的生产资质。4月29日工信部发布“关于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申报工作的补充通知”,原来的非强制目录变为强制目录。即,已进入新能源车型推荐目录的车型,必须同时配套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动力电池,才能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补贴。因此,整车企业只能选择暂时放弃采购未入围的汽车动力电池。目前,工信部已公布了四批《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目录,不超过60家单体电池供应商入围,三星、LG等全球电池巨头未进入目录,因此造成短期内的动力电池有效供应骤降。据悉,三星、LG等外资电池巨头是全球最大的车用动力电池供应商,在中国动力电池的市场占有率约60%至70%。此前有报道称,三星、LG在中国的三元电池产能达3Gwh,而去年,国内三元动力电池总出货量才4.2Gwh。
其二,尽管国内市场生产动力电池的企业约有170家,但真正满足下游企业技术要求,能进入主流车企供应链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却不足十家,如国轩高科、沃特玛、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面对众多新能源车企投来的橄榄枝,上述龙头企业的产能还是相对不足。
其三,据调查,随着新能源汽车乘用车、物流车市场的高增长,动力电池市场的增长神话还会继续。